【中国科学报】中科院动物所所长康乐:依托“一三五”打造国际竞争力
“动物所在我国动物学研究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,但是跟国际上最先进的动物学科研机构还有一定的差距,必须认真落实‘一三五’规划,加强研究所的软件建设,增强国际竞争力。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、中科院院士康乐近日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说。
走向国际的利器
康乐在中科院已经工作了26个年头,对中科院近20年的发展有着切身的体会。
“在知识创新工程之前,我们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为生存而战,经费短缺并且与国际脱轨,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之后,整体的科研工作有非常大的改观。”康乐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。
据康乐介绍,动物所过去是以分类、进化、生态和生理学等传统生物学科为主,经过知识创新工程建设,研究所目前不仅在一些传统强项领域方面保持优势地位,而且在分子生物学、细胞生物学、免疫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。因此,动物所是以野生和模式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化生命科学研究机构。
尽管动物所已经在我国动物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康乐却表示,动物所的科研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国内引领的地位,应该与国际最好的研究机构进行竞争。在国际上最重要的领域,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有能力来引领学科发展。
“我们现在经费充足了,研究平台和设备有了极大的改善,但是我们跟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机构还有一定的差距,其中最缺的是软件建设。”康乐表示,动物所的质量型成果与国外先进研究机构还有差距。
为此,如何与国际著名科研机构进行竞争,是康乐就任所长以来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。
康乐认为,动物所要在国际上形成竞争力,一定要紧握认真实施“一三五”规划这一利器。“把一个研究所按照一个定位、三个重大突破、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这样分层次地规划,并且根据具体实施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,这才符合现代科研院所建设的理念。”
康乐认为“一三五”规划对研究所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,它考核的是一个研究所是否产生了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,是否培养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,是否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思想库的作用。
从科学家做起
“从根本上实现‘一三五’规划,要从科学家个人做起。一个科学家自己要有明确的定位,一定要聚焦,科研方向不能很散。”康乐表示,动物所从科学家评估体系的建设、职位的晋升等方面都体现了鼓励科学家聚焦科研领域。
在康乐看来,一个科学家不能什么方向都研究,“做得太散既不符合科学规律,还不容易出重大成果”。
为了鼓励科研人员践行“一三五”规划,动物所改革了成果奖励机制,逐步开始奖励高水平、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成果,鼓励科学家长期坚守自己的优势领域,力争做出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工作。
“科学家不能单纯追求发论文的数量,要追求质量,发一篇文章就要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影响。只有这样,经过多年积累,才能出经得起考验的,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。”康乐说。
为了促成重大成果的产出,动物所在“一三五”规划的实施中也注重激励科研工作者聚焦科研领域。
“我们的规划中的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培育方向是相对固定、动态调整的。每年都要对这些方向的进展进行考核,如果国内外的专家通过考核与讨论后认为某个方向先进程度不高、产生重大成果的可能性不高,我们就会进行一定的调整。”康乐表示,要把“一三五”规划通过有效的管理真正落到实处。
科普也能形成影响力
“加强科普工作、向公众普及动物学知识也是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的一方面。”康乐表示,动物学科普工作的对象应该由专门针对青少年转为针对所有的公众。
康乐认为,普及动物学知识是提升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很重要的一个途径。
“我们通过国家动物博物馆、研究所开放日、各类的展览等形式,告诉公众鱼翅、熊掌、燕窝等没有什么特殊的保健功能,湿地上的野生鸟蛋跟鸡蛋营养价值一样,以此来提升公众动物保护的意识,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。”康乐告诉记者。
据了解,依托动物所建成的国家动物博物馆是亚洲最大、研究水平最高、综合实力最强的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中心,该馆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规划和社会“生态文明”理念建成,目前已成为动物所乃至中科院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。
(原载于《中国科学报》 2013-03-28 第1版 要闻)